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在心血管外科主任唐跃教授的带领下,成功应用国内首款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Tendvia®,为一位老年女性中高危肺动脉大面积栓塞患者实施了肺动脉机械取栓手术。手术过程顺利,团队成员配合默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唐跃教授团队在经皮肺动脉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重症肺栓塞方面的高超技艺,也为国内肺动脉取栓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此次手术的圆满成功,极大地拓展了胸痛中心的诊疗范畴,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注入了全新活力。对于全国数量庞大的中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突破,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更具希望的治疗路径
,为后续相关领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借鉴 。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尤其是大面积栓塞患者,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在肺动脉取栓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未来有望为更多患者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一、病例基本情况
患者:60岁女性。
主诉: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2周有余。
2周多前,患者在快步行走50米后,突发胸前区憋闷感,范围大概有拳头那般大小。这种不适持续了数分钟,虽在可忍受范围内,但同时还伴有气促和心悸的症状。好在休息3到5分钟后,这些症状有所缓解,患者便没有前往就医。
可自那之后,只要一活动,患者就会反复出现胸闷气促的情况,症状和之前相似。曾经患者轻轻松松就能行走1小时以上,现在却大不如前,仅仅行走10分钟,或者爬1层楼梯,就会被胸闷气促找上门来。期间,患者自行服用了“保参丹”,然而症状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依旧频繁发作。
2月8日,患者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心电图未见明显ST-T改变;D-二聚体为3.74mg/L,肌钙蛋白I为0.0718ng/mL。肺动脉造影提示:左右肺动脉主干多发充盈缺损,右下肺动脉慢性闭塞。
二、手术计划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血管外科迅速牵头组织会诊,唐跃教授带领的专业团队全面、细致地评估了患者状况,围绕手术风险与指征展开深入讨论。经诊断,患者肺动脉栓塞情况明确,极有可能是在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基础上,出现了急性发作。鉴于患者肺血管内血栓负荷大,若进行静脉溶栓,风险颇高,加之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等复杂病症,病情危急且棘手,治疗难度极大。在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充分的沟通后,决定实施经经皮导管肺动脉取栓术,借助微创介入技术施行机械取栓治疗,力求以最小的创伤,为患者解除病痛,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手术器械选择
1. 血栓抽导管:
- 产品名称:Tendvia®血栓抽吸导管,规格型号:CX16;
2. 肺动脉取栓支架:
- 产品名称: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规格型号:TF-15-18。
四、手术过程
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采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首先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6Fr鞘管;随后穿刺右侧大隐静脉大腿中段,置入5F血管鞘。静脉给予3000u肝素。引入导丝和导管,建立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通路。行肺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右肺动脉主干至右下肺动脉分支多发充盈缺损,左下肺动脉分支可见小范围充盈缺损。
左肺造影
右肺造影
交换22F血管鞘,送入型号为CX16的Tendvia®肺动脉血栓抽吸导管分别置于右肺动脉主干、右下肺动脉分支及左下肺动脉行血栓抽吸治疗,抽吸大量红色碎样血栓。
左肺-上抽吸导管
将型号为TF-15-18的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沿导丝推送至肺动脉血栓位置,支架头端穿过血栓,回撤输送鞘管,支架自动膨开,等待90秒,连接抽吸器并形成负压,回撤取栓支架的同时旋转开关释放负压,血栓由支架收集后进入抽吸导管内,并在负压抽吸状态下进入抽吸导管中。
左肺-上抽吸导管
左肺-上取栓支架
右肺-上抽吸导管
右肺-上取栓支架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复查造影显示原肺动脉充盈缺损区域较术前显著改善,肺动脉血流恢复通畅。
左肺-取栓后造影
右肺-取栓后造影
术毕,将所有导管、鞘管撤出,穿刺点加压包扎。整个手术过程历时约60分钟,术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无不适主诉,手术取得圆满成功,安返病房。
五、临床介绍
急性肺栓塞(PE)通常是由深静脉血栓所引发的血栓所致,是临床上最凶险的急重症之一,其特征是肺动脉被血栓阻塞,导致肺部血流突然中断。该病病情急迫且死亡率高,是继冠心病和脑卒中之后,心血管疾病中第三大常见的死亡原因。
中高危肺栓塞疾病⼀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临床急需专用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更有效解决方案,弥补VTE防治中这一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危险分层模型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预后风险可被明确分级。其中,高危患者30天病死率高达为22%,而中高危患者30天病死率介于为3%至15%之间。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是降低其致死、致残率的关键。
腾复医疗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
2024年5月,腾复医疗自主研发的 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国械注准20243031010)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 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作为全国首款急性肺动脉栓塞专用介入器械,填补了我国肺动脉取栓支架治疗肺栓塞领域的空白,更为中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随着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的推广应用,将惠及更多肺栓塞患者群体。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创新成果为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自主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推动医疗技术的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造福广大患者。
腾复医疗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01
高效取栓:
取栓支架+负压抽吸同步取栓,保障血栓清除效率,避免远端肺动脉分支堵塞,减少远期慢性肺栓塞肺动脉高压(CTEPH)风险。
02
独特网篮结构:
适用于附壁血栓以及大块血栓,确保全面清除。
03
大口径设计:
大腔抽吸导管搭配大口径负压专用抽吸器,取栓高效快速,缩短手术时间。
04
标准化操作:
术中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显著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六、专家介绍
唐跃 教授
主任医师、心血管中心学科带头人、主任
专家简介:师从我国著名心外科专家朱晓东院士,曾在日本和美国培训学习与交流,曾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阜外医院外科管委会副主任、北京市心血管植入材料临床前研究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
擅长领域:从事心血管疾病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达36年,擅长于各种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和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疾患、心律失常、心脏肿瘤等,尤其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瓣膜修复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房颤迷宫射频消融手术、微创心脏手术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并且还具备带领团队处理各类急重症和疑难病例的能力。
社会任职: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医疗器械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金牌讲师。
彭宇程 教授
心血管中心主任医师
复星医疗集团心血管技术总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心血管中心特聘专家
佛山复星禅城医院心脏病医院副院长/大内科主任/介入医学科(导管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外周血管组长/广东分会秘书长
擅长冠脉介入,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先心病封堵术、外周血管介入手术及心血管复杂危重症诊疗
李波 医师
副主任医师
从事心血管外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十余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持和指导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
擅长疾病:
1. 心脏疾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
2. 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其他动脉的狭窄和扩张性疾病;
3. 静脉疾病: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栓塞后遗症、导管相关性血栓、女性盆腔淤血综合征;
4. 其他疾病:血管性溃疡,不明原因肢体水肿。
社会任职:
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周围血管疾病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一届心脏血管微创外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