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范忠才教授团队,钟毅教授、王雪锋医师、罗勇医师,成功应用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为一名48岁男性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了肺动脉介入取栓手术。这是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上市后全国首批应用案例之一,也是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首例应用。该手术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取栓器械在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技术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一、病例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48岁。
主诉:胸痛2+月,伴乏力1天。
现病史:胸痛伴乏力。
既往史:冠心病,服用服药。
患者于2025年1月22日上午,因胸痛伴严重乏力,急诊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急诊相关检查:D-二聚体6.15u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20.47ug/ml,NT-ProBNP 1884pg/ml,高敏肌钙蛋白 T 0.053ng/ml。CTPA报告“双侧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多发栓塞”。
以“急性肺动脉栓塞”收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房。
二、手术计划
主要诊断
1. 双侧肺动脉主干及多级分支多发肺栓塞;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 心功能不全;
手术方案:
拟行经导管肺动脉取栓术,采用微创介入技术进行机械取栓治疗;
手术器械选择:
1. 血栓抽导管:
- 产品名称:Tendvia®血栓抽吸导管;
- 规格型号:CX20;
2. 肺动脉取栓支架:
- 产品名称:Tendvia® 肺动脉取栓支架;
- 规格型号:TF-11-14;
三、手术过程
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连接心电监护设备,随后进行常规消毒与铺巾操作。使用1%利多卡因实施局部麻醉,经股静脉穿刺成功后,放置6F血管鞘,后交换8F股鞘。经导管注入3000u肝素,引入导丝与导管,成功建立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通路。分别测压并留取血气分析,压力分别示:12/11(10)mHg、14/11(12)mmHg、129(10)mnHg、79/8(32)mmHg、81/25(44)mmHg,氧饱和度分别50%,51%,60%,52%,50%。随后,交换6F猪尾导管至左右肺动脉主干,行选择性肺动脉造影。
造影结果显示肺动脉增宽,双下肺可见多发血栓影,血流为2级。
然后,送入CX20型号的Tendvia®抽栓导管至双下肺动脉,行血栓抽吸治疗,成功抽出大量血栓。
再将TF-11-14型号的Tendvia®肺动脉血栓取支架沿导丝通过抽吸导管向前推送分别置入左右肺动脉血栓位置,支架头端穿过血栓,回撤输送鞘管,支架自动膨开,等待90秒,连接抽吸器并形成负压,回撤取栓支架的同时旋转开关释放负压,血栓由支架收集后进入抽吸导管内,并在负压抽吸状态下进入抽吸导管中。手术最后,复查造影显示,血栓数量明显减少,血流恢复至3级。复查肺动脉压力为76/24(41)mmHg。
术毕,将所有导管、鞘管撤出,穿刺点加压包扎。范忠才教授团队凭借其深厚的临床经验与卓越的手术技艺,通过高效的团队协作,成功为患者实施了精准的肺动脉介入取栓手术。整个⼿术过程顺利,仅耗时不到60分钟。术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各项监测数据均保持稳定,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四、专家介绍
范忠才 教授
四川省临床技能名师
钟毅 教授
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雪锋 医师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从事一线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多年,亚专业为冠脉及肺血管介入诊疗,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
罗勇 医师
医学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现就职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