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肺循环疾病论坛上录播一例创新手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周达新教授、管丽华教授、张蕾医生近日应用国内首款急性肺栓塞支架取栓系统Tendvia,成功为1位75岁中高危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实施了肺动脉介入取栓手术,本次手术是该系统获批后的全国首例临床应用。
急性肺栓塞(PE)是目前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是肺循环系统的重症和急症。急性肺栓塞也是仅次于冠心病和中风的第三大心血管死亡原因,其30天的死亡率为30%。在我国,PE发病率从2001年的3.9/10万上升到2011年的11.7/10万,临床亟需相关的解决方案。
此次临床手术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团队详细评估患者病情是长期慢性心功能衰竭,考虑为中高危急性肺栓塞,并存在溶栓的相对禁忌(肝肾功能不全),经过充分讨论并仔细评估风险状态和手术指征,经过葛均波院士团队详细评估和讨论,决定采用介入手术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手术过程顺利进行,术中葛均波院士将抽吸导管和取栓支架精确导入患者的肺动脉血栓部位,顺利捕获并取出了大部分血栓,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肺动脉血流和氧合情况。
病例简介
女性,75岁,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再发两天,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房颤心律,心率117次/分,血压130/75mmHg,吸氧3升,氧饱和度97%,D-二聚体 4.5mg/L,CTPA诊断两肺动脉分支多发血栓形成。
该急性肺栓塞患者合并长期慢性心功能衰竭,危险分层为中高危急性肺栓塞组,并存在溶栓的相对禁忌(肝肾功能不全),经过充分讨论并仔细评估风险状态和手术指征,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后,决定实施肺动脉取栓术。术中建立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通路,将抽吸导管沿导丝推送至肺动脉,管口贴近血栓处停止,撤出导管芯,并将肺动脉血栓取支架沿导丝通过抽吸导管向前推送,再回撤输送鞘管,支架自动膨开,连接抽吸器并形成负压,回撤取栓支架的同时旋转开关释放负压,最后,血栓由支架收集后进入抽吸导管内,并在负压抽吸状态下进入抽吸导管中。
术前
术中
术后
取出的肺动脉血栓
全程手术时间约1小时,患者术后各监测指标平稳,安返病房,手术圆满成功。本次手术是急性肺栓塞支架取栓系统Tendvia获批后的全国首例临床应用,其成功开展不仅进一步推动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与规范发展,也为患者带来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新选择。
专家简介
葛均波,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导,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白求恩奖章、中国医师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突出贡献个人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树兰医学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国际心血管创新大会 (ICI) 终身成就奖。担任《Cardiology Plus》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副主编、《Herz》副主编。共发表 SCI 收录的通讯作者论文600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2部,主编《内科学(第9版)》2021年获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6项。
专家简介
周达新,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导管室副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结构性心脏病专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 转化与创新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委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分会 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美国心脏病学会 会员(FACC)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 委员
上海市药学会 理事
上海市药学会临床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心血管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 副组长
东方心脏病学大会结构论坛 坛主
中国医师学会肺动脉高压规范化治疗基地 主任
卫计委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 主任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常务编委
《上海医药杂志》 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