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彭小平教授领导的团队,成功运用国内首款急性肺栓塞支架取栓系统Tendvia®,为两位中高危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了肺动脉介入取栓手术。此次手术不仅是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在江西省的首次临床应用,而且其成功实施进一步推动了该省在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技术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病例1
病史资料
患者67岁,男性,4个月前行肺部肿瘤手术,12月16日就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急性肺栓塞,分型中高危型。
入院检查:NT-proBNP 109.20pg/mL,CTPA诊断:双肺动脉主干及多肺段充盈缺损,RA3和A5全闭塞。
方案确定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彭小平教授领导的团队,对患者进行了详尽的手术风险评估。鉴于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负荷和危险分层,以及肿瘤术后体质较弱,传统的导管溶栓或碎栓治疗术后恢复缓慢,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均较高。因此,团队决定执行急诊肺动脉取栓术,以实施机械取栓治疗。
手术过程
患者仰卧位,局麻后经股静脉穿刺放置血管鞘,引入导丝和导管,建立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通路,张智亮教授团队将Tendvia®血栓抽吸导管(型号规格:CX16)沿导丝送至肺动脉,管口贴近血栓处停止,撤出导管芯。并将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型号规格:TF-11-15)沿导丝通过抽吸导管向前推送,精确导入到患者的肺动脉血栓部位,将支架释放于血栓中远端。回撤取栓支架至抽吸导管,同时辅助负压抽吸。最后,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捕获和收集血栓进入抽吸导管,经负压抽吸同步的作用下,顺利为患者取出了大量血栓。
术前
术中
术后
病例2
病史资料
患者75岁,女性,三个月前开始无明显原因出现胸闷症状,活动后症状加剧,并伴有气喘以及双下肢乏力和酸胀感。为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前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门诊根据其症状初步诊断为“肺动脉高压”,并决定收治入院。
入院检查:NT-proBNP 1967.0pg/mL,CTPA、MPR、MIP及VRT提示:1.右肺动脉主千及双肺多发叶段分支管腔见充盈缺损;2.肺动脉主干管径约3.7cm,未见明显增究。3.调肺窗示:双肺通气欠均,散在少许慢性感染灶,左下肺稍著;双侧胸稍微增厚。
方案确定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彭小平教授领导的团队对患者进行了详尽的手术风险评估,并慎重考虑了手术指征,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鉴于患者存在较高的血栓负荷和危险分层,但发病时间不确切,传统的导管溶栓或碎栓治疗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且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均较高,术后恢复缓慢。因此,团队决定执行肺动脉取栓术,以进行机械取栓治疗。
手术过程
患者取平卧位,常规辅巾,局麻后经股静脉穿刺放置血管鞘,引入导丝和导管,建立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通路。彭小平教授团队郑耀富教授将Tendvia®血栓抽吸导管(型号规格:CX16),沿导丝推送至肺动脉。管口贴近血栓处停止,撤出导管芯。先行血栓抽吸治疗,抽取较多暗红色条状血栓,再将Tendvia®肺动脉血栓取支架(型号规格:TF-11-14)精确导入到患者右肺动脉血栓部位,释放网篮,静待90秒后,连接抽吸器并形成负压,回撤取栓支架的同时旋转开关释放负压。最后,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捕获和收集血栓进入抽吸导管,经负压抽吸同步的作用下,顺利为患者取出了血栓。随后对右肺中叶血栓进行取栓处理,双肺血栓完成取栓后,复查肺动脉造,右肺动脉主干血栓影明显减小,肺动脉分支显影显著改善。术前肺动脉压力:70/18(35)mmHg,术后肺动脉压力:54/15(26)mmHg,肺动脉压力显著降低。
术前
术中
术后
两例手术过程,历时均不到90分钟,术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肺动脉血流及氧合状况明显好转,两位患者无不适主诉,手术均取得圆满成功,安返病房。
取出的血栓
临床介绍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凶险的急重症。高危急性肺栓塞的30天死亡率高达30%,仅次于冠心病和中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是降低其致死、致残率的关键。肺动脉取栓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通过股静脉穿刺,利用大口径抽吸导管与盘状网篮式取栓支架的协同作用,有效清除肺动脉血栓,迅速恢复肺动脉血流,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