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dvia®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安徽省首台应用
近日,池州市人民医院心脏和血管外科余留主任团队成功应⽤国内首款肺动脉取栓支架系统Tendvia®产品,施行安徽省首例经导管肺动脉取栓术,成功抢救一位危重型肺动脉栓塞患者。在余留主任团队成员的紧密合作下,手术顺利完成,并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此次手术不仅展示了池州市人民医院余留主任团队在经皮肺动脉血栓清除术治疗重症肺栓塞方面的精湛技术,其成功实施进一步推动了该省在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技术方面的应用与发展,为全国众多中⾼危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一、患者信息
患者:54岁,男性。
主诉:胸闷2天,晕厥一次。
既往史:不详。
入院检查:D-2聚体 23.69ug/ml,BNP454pg/ml
肺动脉强化CT提⽰:急性肺栓塞
诊断病例分型:危重型
二、治疗策略
池州市人民医院组织心脏外科和⼼内科进⾏会诊,仔细评估和充分讨论风险状态和⼿术指征,考虑该患者肺⾎管⾎栓负荷大,危险分层高危,有发生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循环呼吸衰竭风险,病情危重,常规的导管溶栓或碎栓治疗治疗效果欠佳,并发症发生率或者术后复发率都很高,术后恢复慢。余留主任团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深入的病情沟通。为了降低患者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团队决定实施经导管肺动脉取栓术,采用微创介入技术进行机械取栓治疗。
三、手术过程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1% 利多卡因局⿇后,经股静脉穿刺放置血管鞘,引入导丝和导管,建立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通路。5F 导管加0.035导丝经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动脉,交换猪尾巴导管,分别行双侧肺动脉造影。
余留主任团队将Tendvia®血栓抽吸导管,沿导丝推送至肺动脉。管口贴近血栓处停止,撤出导管芯。并将Tendvia®肺动脉血栓取支架沿导丝通过抽吸导管向前推送,精确导入到患者的肺动脉血栓部位。
(术后肺动脉造影影像可见肺动脉主干血栓影明显减小,肺动脉分支显影显著改善)
术毕,将所有导管、鞘管撤出,穿刺点加压包扎。⼿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各监测指标平稳,病人安返病房。
四、临床介绍
肺动脉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堵塞肺动脉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病理⽣理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凶险的急重症之一。未经治疗的肺栓塞死亡率为20-30%( ⾼危肺栓塞患者30天病死率达 22%;中⾼危患者为 7.7%;中低位患者为 6.0%)是⼼⾎管疾病中前三位的死亡原因。尽早开通阻塞⾎管是降低其致死、致残率的关键。
全球每年有超过1000万肺栓塞病例(50-200/10万⼈),常规的抗凝和药物溶栓治疗为肺栓塞的基础治疗,可以控制轻中度PE患者症状的进展,但对⼤⾯积PE患者溶栓⽆法提供快速、有效的治疗,并且出⾎风险⾼,即便患者幸存,也可能由于残余⾎栓导致肺动脉⾼压(CTEPH)等后遗症,严重危害患者健康。随着技术的发展,经导管溶栓及经⽪机械取栓已经成为治疗肺动脉栓塞的主要办法之⼀。根据使⽤器械的不同,机械取栓分为⽀架取栓和抽吸取栓。
该产品可适用于有下述情况之⼀的急性中高危肺栓塞或伴临床恶化的中危肺栓塞的经导管血栓清除治疗:
1.有肺动脉主⼲或主要分⽀⾎栓,并存在⾼出⾎风险或溶栓禁忌的患者;
2.有肺动脉主⼲或主要分⽀⾎栓,并经溶栓或积极的内科治疗⽆效的患者。
五、总结
国内⾸个进⼊创新绿⾊通道的国产 Tendvia®肺动脉取栓⽀架系统正式投⼊临床应⽤,标志着我国在肺动脉取栓⽀架治疗肺栓塞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技术不仅填补了临床空⽩,更为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带来了全新治疗选择!
六、专家介绍
余留主任
池州市人民医院心脏和血管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心脏大血管方面:擅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以及大血管疾病的诊治,特别是联合瓣膜病以及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诊断以及外科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急诊外科治疗。
血管外科方面:擅长高危肺动脉栓塞取栓术,主动脉弓动脉瘤,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腔内隔绝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锁骨下动脉狭窄开通术,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等内脏动脉狭窄以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介入开通术,中央型下肢静脉血栓清除术,大隐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术等。
作为“一手拿手术刀,一手拿导丝导管”的复合型手术者。在微创心脏血管手术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以及完全无射线超声引导下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达到领先水平。